James,一位拥有丰富跨文化职场履历的酒店人:从美国夏威夷丽思卡尔顿酒店启航,历经西班牙马德里、美国犹他州等多地高端酒店的历练,积累了涵盖餐饮、运营、客诉处理等多维度的一线实战经验。2023年,他选择暂别职场,入读SHMS瑞士酒店管理大学攻读硕士学位,系统补足专业知识短板。毕业后,James加入万豪国际集团旗下奢华品牌——三亚艾迪逊酒店,仅用10个月时间从前台主管迅速晋升至管理层,展现出卓越的跨文化沟通能力、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与真诚的服务理念,在国内奢华酒店市场崭露头角。如今,James深耕于国内奢华酒店市场,不断将SHMS所学与自身职业经验融合,成为连接国际酒店标准与本土服务需求的重要纽带。
Q1:您有着丰富的海外酒店工作经验,最终选择加入三亚艾迪逊酒店,背后有哪些考量?
我选择回国发展,一方面是家庭因素的考虑,另一方面是看中了国内酒店行业的发展潜力。我一直很喜欢在“岛”上生活,夏威夷、马德里,再到三亚,这种环境让我感到熟悉和自在。
而艾迪逊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品牌调性——更年轻化,追求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。相比丽思卡尔顿、瑞吉那种比较传统的奢华酒店风格,艾迪逊的奢华感是藏在细节里的,比如房间的布置、装饰以及用品的质感,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,这种低调奢华的风格也更符合我的个人审美。此外,三亚艾迪逊在整个中国区的奢华酒店领域,排名和影响力都非常靠前,在设计、服务和市场推广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。对我来说,加入行业内的顶尖品牌,能接触到更优质的客群和更专业的运营体系,这对职业成长非常重要。
Q2:在您看来,国内与国外的奢华酒店在运营逻辑、服务理念上有哪些显著差异?您在回国工作初期是否有过 “水土不服”?
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服务的出发点不同。国内的酒店服务更偏向商业驱动,国外更偏向人文驱动。虽然目前很多国内酒店都在致力于提升客人体验,但有些服务仍然很像一门“生意”——核心是让客人满意后提升好评率、增加复购,从而给酒店带来收益。当然这些本身并没有错,只是在执行过程中,容易变得流程化、表面化,缺少真正的情感投入。
而欧洲的酒店更追求一种“以人为本”的服务理念。比如我之前在马德里的一家百年酒店工作,很多客人住了几十年,甚至几代人都住在这里,员工和客人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,彼此之间像朋友一样。美国则是市场化与人文关怀融合的模式,既有很强的品牌营销工具,也注重体验打造。
但现在这些差异也在慢慢改变,越来越多的酒店意识到,情绪价值才是款待业无法被AI替代的核心。我一直在团队中强调不要机械地执行SOP,而是真正站在客人的角度去解决问题,真诚的沟通与服务态度真的很重要,尤其在奢华酒店,客人往往更在意的是“被尊重” 和 “情绪被看见”。
我在三亚艾迪逊担任前台主管的前三个月,客人给我最多的一个评价就是“真诚”——这份认可不是我刻意营造的,而是我真的用心帮客人去解决问题,希望让他们有一次完美的入住体验。即使面对带着不满的投诉,我也不绕虚话,先耐心听客人把情绪说透,再坦诚沟通解决方案,甚至很多客人最后会说:“因为我觉得你人很真诚,这件事就这样吧”。这不是什么服务技巧,但却是能够赢得客人信任、化解矛盾最核心的力量。
至于“水土不服”,刚回国时确实有一些不适应。比如在国外,如果有客人投诉噪音,我会直接去敲噪音房间的门,礼貌提醒对方 “您的声音影响到其他客人了”;但在国内,除非噪音特别大,很多时候酒店会尝试给投诉的客人换房,而不是去“打扰”另一间客人,避免引发新的不满。这些都需要慢慢学习、总结、调整,比如多看一些专业书籍,了解国内酒店客诉处理的逻辑和本土客人的需求偏好;反思每天的处理案例,思考下次如何做得更好。其实 “水土不服” 不可怕,关键是带着思考去适应,而不是完全套用过往做法。
Q3:您在三亚艾迪逊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从前台主管晋升为值班经理,这样的晋升速度非常亮眼。能否分享这两个岗位的核心工作内容,以及您认为推动晋升的关键能力是什么?
其实我回国面试时,很多酒店都直接给了值班经理的offer,但三亚艾迪逊因为在行业内口碑很好,管理层岗位较少对外招聘,加上我没有国内的工作经验,所以希望我先从前台主管进行过渡——最开始计划是3个月,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延误了,所以最后用了10个月完成晋升,不过整体还是比较顺利的。
相比这两个岗位的核心工作内容,前台主管更侧重运营层面的工作,比如要熟悉前台系统的操作、团队日常管理、监督服务标准、根据客人需求灵活调整房型等等。我们前厅部有十几个人,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顺畅运行。而值班经理面客的机会比前台主管多很多,工作也更偏向客诉解决与情绪价值提供,核心是提升客人的入住体验,尤其当高层不在酒店时,如果有事情需要当场判断,你就要成为现场的“决策者”,权力更大,责任也更重。
对于晋升,我觉得比较关键的能力是逻辑思维和变通能力,酒店行业没有完全相同的客诉,不能用固定流程套所有问题,要快速思考抓住客人真正在意的点,而不是只看表面诉求,尤其在面对没见过的案例时,要靠过往经验和逻辑推导给出解决方案。
比如我最近值夜班时遇到一位客人的包丢了,提出调监控查找。但当晚光线暗、人流密,且酒店监控仅警方有权调阅,若让安保盲目从客人进店查起,效率会很低。于是我先向客人确认丢失背包的颜色、款式及行李总数,接着将排查重点放在客人下车环节 —— 若下车时没带包,说明未带入酒店;若带了再顺次追踪后续路径。最后监控显示,客人下车时共携带6件行李,送至房间时数量不变,也没有丢的包。我据此再次与客人沟通,他才想起包可能遗落在机场摆渡车上了。事后客人不仅没有投诉,还主动说:“幸好你帮我理清了思路,不然我还在干着急”。这个案例也印证了逻辑判断的重要性——不仅能够避免无效工作、节省处理时间,还可以精准定位问题根源,有效安抚客人情绪。
Q4:在入读SHMS前,您已经拥有多年海外工作经验,为什么选择暂别职场攻读硕士?您觉得在SHMS的学习对您现在的职业发展有哪些帮助?
选择暂别职场继续攻读硕士,其实是家庭计划和职业提升共同推动的结果。最开始我和太太打算在美国长期生活,但后来因为家庭安排回到欧洲。起初有一段时间比较迷茫,一方面是欧洲酒店的运营模式和美国差异比较大,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某些专业知识上还有欠缺。比如我之前做餐饮出身,但对酒类知识了解不深;还有酒店运营的报表分析、决策逻辑等之前也没有系统学过,大多靠经验摸索,我觉得这些短板会限制我未来向管理岗的转型与发展,所以想趁这个机会攻读硕士,既补足知识,也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。
选择SHMS主要基于四个维度的考虑,第一个是学校排名与背书,选学校其实就像选职业名片,而SHMS在酒店管理领域的业内声誉与认可度都很高。其次,SHMS的硕士项目是半年理论学习+半年实习,这个时间节奏对我这个年龄段的职场人来说刚刚好,理论学习能快速补足我的知识短板,实习又能把这些理论落地,帮助我更快熟悉欧洲传统酒店的运营流程。第三是我当时有计划读完硕士后回国发展,而SHMS的校友网络非常完善,不管是面试时的内推,还是工作后遇到问题向校友请教,都能得到支持与帮助,我现在的同事中就有一位SHMS的校友。
最后,SHMS的课程设置与我的需求很匹配,比如葡萄酒品鉴课,不仅能够学到不同产区特点和品种风味等理论知识,还有丰富的实操品鉴,我当时还去考了WSET品酒师的证书,补足了自己的短板。还有市场营销、品牌管理等方面的课程,也改变了我对酒店运营的认知。以前我觉得酒店的核心就是服务,只要服务好,客人自然就会来。但后来意识到,营销与品牌同样重要。 比如艾迪逊的“体验营销”就是一个典型案例——通过在阳台设置泡泡浴、设计粉色网球场等独特打卡点,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客群,为酒店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益。
Q5:作为一位海外工作经验丰富的酒店人,您对SHMS的学弟学妹们有哪些职业建议?
首先是一定要认清自己。我们在上学的时候经常会提到SWOT分析,其实这个工具也可以用来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。比如我当初知道自己酒类知识比较薄弱,就主动在SHMS学习这门课程还考了相关的证书。就像我们常说的“木桶效应”,最终决定能装多少水的是你的短板,所以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弥补,才能在行业里走得更远。
第二点是要耐住性子。酒店行业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的行业,我经常看到有人进行比较,觉得IT等其他行业一毕业就能高薪,但每个行业的时间节奏是不一样的。我们的职业曲线是慢慢上升的,你积累的客群资源、管理经验,会随着时间增值,爆发期往往在后面。
第三是保持开放的心态,多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。基于在夏威夷、马德里、三亚的工作,我发现文化差异不只是国家之间,同一国家不同地域的客户,需求和行为模式也差异很大。需要不断去接触、感受、思考,从而更好地理解客人、带领团队。
我觉得所谓的读研,给我们的不只是一张硕士文凭,更重要的是收获系统的专业知识、国际化的视野,以及强大的校友网络,这些资源需要我们在学习时主动获取,在工作中慢慢落地。酒店行业的工作重在用心而非仅凭体力,无论哪个岗位,都要思考背后的逻辑和优化的空间,只有这样,才能不断进步,走向更高的舞台。